一是加强人才科技下乡服务。
依托舟农“星创天地”、“科技特派员”等平台载体,入驻“星创”农业主体10家,成立创业导师团,实现技术服务“零距离”,组织培训近百次,孵化项目17个,2家主体成为省农民田间学校,2家获评省高品质绿色科技示范基地。
选派市级农业科技特派员24人,助力海岛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延伸“科技特派员+农业主体”,“手把手”指导大学生涉农领域创新创业,“面对面”指导农业经营主体,累计展示推广西甜瓜、茄果类、叶菜等新优瓜菜品种570个,玉米、大豆、水稻等作物新品种144个,其中,1个番茄类品种、4个西瓜类品种获省级金奖。
二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探索新型栽培设备研制与模式创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进“海水稻”“海上菜园”“蔬菜育种”等项目成果转化等60余项,省、市级获奖科研成果47项,累计建成农业高品质科技绿色示范基地27个。
立足晚稻杨梅、葡萄、皋泄香柚、登步黄金瓜等农业特色产业,开展关键技术研究,攻关“葡萄限根技栽培术”项目,省工省水省肥均达50%,每亩年增收0.2万元,皋泄香柚灌溉、套袋技术,提高商品果率20%以上,带动我市3000亩皋泄香柚增产,登步黄金瓜亩产增产超10%,达1050公斤。
杨梅避雨栽培、施肥等技术,有效提早杨梅上市期,延长采摘期,预计辐射杨梅种植5万亩。
三是加大种业资源利用保护。
探索水稻等粮食作物种植,主推嘉禾218、嘉优中科3号、浙粳1578等水稻品种,覆盖率达85%以上。
引进盐碱地水稻示范品种展5个,耐盐种质资源10份,盐碱地作物7个,岱山县岱西镇火箭盐场开展盐碱地改造以来,新增耕地5600亩,实现水稻亩产450公斤/年。
强化海岛区域种质资源保护,累计收集保存地方特色种质资源207份,“海萝卜”被农业农村部评选为第三次全国农作物普查“十大优异农作物种质资源”,自主选育节瓜品种通过省农作物品种认定。
四是加速数字赋能持续发展。
依托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建设,用活“舟山乡村大脑”平台,推进农民数字化运用,为农户提供覆盖“种、管、收、销”4个环节的数字云服务,农户可远程监测种植状况、病虫害预警,在线学习种养技术、上报农业生产等问题,“浙农码”赋码量已累计4.7万次。
推动数字农业生产管理、产品流通、行业监管等重点领域的技术应用,对已纳入“大脑”的163家家庭农场、126家农业生产类合作社、121家农业企业进行提升,创建现代化数字农业工厂和数字化种养基地29个,赋能海岛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