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欢迎来到环保设备网
二维码 |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 清洁能源 > 新闻正文

氢能投融资出现“虚火” ,发展情况到底如何?

  日期:2023-07-16 10:15:16  浏览量:98   移动端
导读: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并转化为实践,发展氢能产业是很好的突破口之一。伴随着氢能产业的稳步推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并转化为实践,发展氢能产业是很好的突破口之一。伴随着氢能产业的稳步推进,如何促进绿色金融资源支持氢能产业发展仍处于初步探索中,需要找准绿色金融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实现精准高效对接,大力促进金融资源向氢能产业倾斜。




一、氢能投融资出现“虚火”




不仅2023年上半年氢能行业的投融资表现不亮眼,2202年氢能行业的投融资发展,也 “一面是繁华,一面是虚火”。




在一级市场,2022年氢能的融资发展,从数据上看,还算火爆;但是,二级市场上的上市之路,却不甚理想。




2022年这一年,共计有五家氢能企业冲刺IPO。其中,国富氢能、治臻股份、捷氢科技冲刺科创板IPO,亿华通和国鸿氢能冲刺港股IPO。这当中,亿华通在今年1月成功登陆港交所,成为“中国氢能A+H第一股”外,其他几家上市之路都比较曲折,有几家的IPO或将终止。




亿华通上市之路虽迅速,但是,上市首日即破发。




具体来看,亿华通2022年8月1日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了发行上市的申请,仅用不到5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港股的IPO,成为中国氢能行业“A+H”第一股。但是,2023年1月12日上市当日,亿华通以60港元平开,随后低走,一度跌至58.45港元/股,跌幅约为2.58%。最终收报59.95港元/股,跌幅0.08%。




截至2023年7月14日上午11点,亿华通的股价为41.9港元,较发行价已下跌30%。




2022年非上市氢能企业共融资41笔,总金额约82.5亿元,虽然较2021年有所增加。但是,如此高的融资总额,却是国氢科技一己之力拉动,其B轮获得45亿元的融资。另据氢晨科技工作人员对媒体的描述,在2022年的时候,一般情况下,头部及背靠大国企的氢企才有概率获得融资,足见那时融资已经较难。




不过,氢能的投融资在2021年,以及这之前,的确发展十分火爆。




据研报,其中的一个原因在于产业投资基金发挥了关键作用。




产业基金作为主要的金融支持手段之一,对于氧示范项目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技术研发提供了资金支持。当时,氧能产业基金参与方包括国有企业(如国家电投、中车集团)、科研院所(如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高校(如同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地方政府(如武汉、苏州)、商业机构和民营企业。各基金规模从千万到百亿级人民币不等,规模较大的如航锦科技等企业设立的150亿元氢能产业投资基金。




2020 年以来,随着国家示范城市群渐次获批,地方通过政府引导基金和政府投资基金进一步加码对氧能产业的支持。2021年新出炉的《财富》世界500强中,前10名企业中有三家投资了氧能产业,135家企业中有27家涉及氢能业务。




据研报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末,针对氧能产业的投资基金累计规模超800亿人民币。2015年到2018年我国氧能产业基金规模约为220亿元,2019年到2021年期间超过630亿元,增长近三倍。




但是,2022年氢能企业上市退出路径的受挫,以及亿华通的上市首日破发,对一些机构投资氢能领域的热情或多或少会有一定影响,据Wind万得,2022年第四季度氢能领域投融资节奏就稍有放缓迹象。




二、这些难题制约着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




“金融机构一直非常关注氢能产业的发展,因为这是一个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的市场。”一家商业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正逐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载体之一。




据中国氢能联盟发布的《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预计,到2025年,我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到2050年我国氢气需求量将接近6000万吨,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超过10%,产业链年产值达到12万亿元。




今年初以来,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电投、国家能源集团、华电、三峡集团、国家电网、中国能建(2.370, 0.00, 0.00%)、中国电建(5.750, -0.03, -0.52%)等多家央企均已加速布局氢能产业。中石化表示,在“十四五”期间,将加快发展以氢能为核心的新能源业务,拟规划布局加氢站或油氢合建站1000座。中石油也表示未来将在全国范围内投建加氢站50座。




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自然需要巨大的投资。




但是,目前氢能产业的发展,还面临着难题待解,这些难题制约着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




目前,我国氢能全产业链成本过高。




在制氢成本方面,目前,中国现有制氢技术大多依赖煤炭和天然气等一次能源,其经济性与传统化石能源相比存在差别,而且在环境、生态和碳排放等方面依然存在风险;如果脱离化石能源制氢,那么另外一条制氢路径便是电解水,所需要的电力必须是绿电,即可再生能源发电,而在能源转化效率和成本上来看,这种路径则存在效率低和综合成本高等问题。中国制氢成本居高不下,氢能产业处于商业化前期,尚难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制氢成本。




在储氢环节,虽然加压压缩储氢、液化储氢、有机化合物储氢等技术均取得较大进步,但是由于储氢密度、安全性和储氢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尚未解决,因此离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还有较大距离。比如,在国内现有技术条件下,氢液化过程的总成本十分高昂,且前期设备固定投资较大,又进一步提高储氢成本。




“经济成本高,会导致银行信贷支持热情不足。”上述商业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资本逐利,要想吸引资金流入,必须保证其未来收益率。高成本导致氢能产业未来收益存在不确定性,这些因素影响了信贷资金投入。据悉,目前在多家商业银行中,氢能源建设项目尚未纳入**渠道。




虽然如此,但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必须有所作为。这位负责人表示,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该积极开展新能源与氢能等绿色信贷业务。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该设立氢能发展金融事业部或专营机构,配备专业的产品经理,对氢能企业和购买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消费者提供更为优惠的**。金融机构应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积极开发与氢能发展相关的小微绿色信贷产品。




三、氢金融系统发展的建议




对于氢金融系统发展,尤其是投融资发展,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其一、强化绿色金融对氢能全产业链的创新支持。




中国绿色金融政策体系较为完善,市场规模位列全球第一,但对氢能产业,特别是绿氢的系统支持,有待提高。




一是建议将绿氢全产业链纳入各项绿色金融标准。目前欧盟已经将绿氢全产业链纳入欧盟《可持续金融分类方案》,包括氢生产和使用设备制造、低碳氢生产、液体无水氨生产、储氢发电与氢的电气化、氢输配网络基础设施、水陆空运中的加氢基础设施、氢技术与产品研发创新等。此外,欧盟《可持续金融分类方案》明确了产氢活动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限值,以及CCUS产氢的技术筛选标准。建议我国在《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以及《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的基础上,尽快建立适用于氢能产业的分类标准,引入绿氢全产业链项目。




二是加强绿色信贷对氢能基础设施的支持。绿色信贷是规模最大的绿色金融产品,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我国绿色信贷规模已突破14万亿元。建议结合氢能产业特点,鼓励银行支持加氢站、输氢管道等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建议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推动信贷资产积极向氢能产业配置。鼓励面向氢能产业链核心企业构建绿色信贷专项通道,创新知识产权质押**,建立氢能专项投贷联动机制。积极探索政策性绿色融资担保业务服务氢产业链。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低息氢燃料电池汽车消费**、绿氢产品消费**等信贷产品。




三是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鼓励氢能产业通过多种渠道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氢能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鼓励上市公司为推动氢能项目建设进行再融资。鼓励市场机构发行绿色债券支持氛产业的相关项目,地方政府也可通过绿色政府债券为示范项目融资。部分现金流稳定、项目营收情况较好的氢能项目可探索发行绿色资产支持证券或REITs。鼓励创设氛能证券指数和相关证券投资基金,为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积极参与提供便利。




四是做强做优氢能产业发展基金。鼓励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政府绿色产业引导基金以及PE/NVC等各类绿色基金加大对氢能重点领域的投资力度,通过资本支持推动氢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快速市场化应用以及产业链的资源优化整合。




其二、完善氢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绿色金融对氢产业的支持有赖干认证机制、交易平台、统计与报告平台、溯源机制、价格形成机制等一系列氢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发展。




一是尽快完善氢产业标准和认证机制。二是推动氢特别是绿氢的现货交易,研究创设氢期货产品。三是建立和完善氢产业统计制度和碳减排方法学系统。四是盘查、认证、核证、评估等氛金融新兴业态发展。




其三、加强国际合作。




近年来,多个经济体将氢特别是绿氢视为重塑全球能源贸易体系话语权的关键要素。




一是建议加强氢能产业的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将绿氢纳入“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公共金融服务平台的合作范畴。二是建议加强各国氢产业标准对接,鼓励制定发布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氢产业安全、环境、绿色相关的标准、规范及指南,推动绿氢产业碳排放相关标准多边互信互认。




总之,氢风徐来,氢能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趋势,目前亟待构建与“双碳”目标相匹配的氢金融体系。在有效的氢金融体系支撑下,氢能产业的爆发,将一触即发。


本文链接:http://www.fyepb.cn/news/nengyuan/20230515634859.html 免责声明:此条信息由编辑或作者发布在环保设备网站,内容中涉及的所有法律责任由此商家承担,请自行识别内容真实性!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今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