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产业从无到有,其发展大抵呈现如下进程:
首先,从低门槛技术环节进入,积累经验、技术、资本,逐步突破高壁垒的技术环节。
产品附加价值实现从低到高,从粗放式的发展过渡到集约型增长。产业基础从薄弱发展到具备较深的护城河,产品也在国内乃至全球,逐渐具备十足的竞争力。
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核心技术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掌握,产业涉及众多行业与学科,存在太多细分环节,从认知到实践,再到突破极其艰难。在不同的体制、产业政策下更是难上加难。
虽有千山阻隔,人迹罕至,但也不乏成功踏入伊甸园者。
比如中国的光伏产业。中国光伏历经20余载跌宕沉浮,从薄弱的产业基础发展成全球龙头,不论是主产业链环节的硅料、硅片、电池、组件;还是逆变器、光伏玻璃等辅件,多环节全球市占率超过50%。
中国光伏的竞争力有多强?即便完成弯道超越的新能源车也稍显逊色。
新能源整车,还有特斯拉(TSLA.US)、BBA抗衡,锂电池还有LG新能源(373220.KS)、松下争锋。放眼全球,光伏产业可以说没几个能打的,中国光伏难觅对手。
光伏产业不仅关乎双碳目标的达成,以及人类文明的传承。同时也是一个新兴产业,是拉动经济的新引擎。
更重要的是,还有能源的秉性。能源一直以来都是国民经济的基石,事关国家安全稳定的大局,经济增长与民众的日常生活。而光伏,作为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重要技术手段,其战略地位不容忽视。
因此,光伏产业已经不单单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是国与国之间的角力。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白宫6月6日声明,将允许美国从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和越南进口太阳能电池板,两年内不会对太阳能产品征收新关税。
表面上来看,利好于东南亚光伏产业。实际上,我国光伏组件企业早年已经开始了东南亚光伏产业的布局。
提早布局的中国光伏
2015年12月12日,近200个缔约方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巴黎协定》,明确提出,应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才能降低气候变化给地球带来的生态风险,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生存危机。
这就是后面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的雏形。
产业爆发不光需要政策背书,技术发展也同样重要。
金刚线切割技术取代砂浆切割,单晶硅技术逐步成熟取代多晶硅,使得光电转换效率大幅提升,度电成本不断降低。
平价上网时刻终于到来,大规模推广的基础也已具备。随着全球陆续提出双碳理念,各国政府纷纷对光伏产业进行补贴,光伏迎来了爆发期。
这一次,中国光伏站上世界之巅,无论是成本还是性能,远超海外竞争对手,还有完善庞大的供应链体系作为基础,鲜逢敌手。全球格局大变,这也影响到了中国与贸易伙伴的关系。
曾几何时,欧洲也曾是反倾销的一员,但现在,欧洲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
根据PVInfolink统计,2021年的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达到172.6GW,同比上升23.1%,中国在2021出口组件总量来到了88.8GW,同比上升35.3%。主要的成长来源仍是欧洲、巴西和印度等主要光伏市场。
而今年全球光伏的需求更加旺盛,2022年1-4月中国光伏组件累计出口量为53.72GW,同比增加348%。印度等地区因为疫情影响,延迟的需求于2021和2022年开始爆发,巴西国内补贴升级催生光伏组件进口。
增量最大当属欧洲。盖锡数据显示,出口欧洲为23.86GW,同比上涨132.4%。受俄乌局势影响,欧洲正在努力摆脱传统能源束缚,加速新能源替代,选择中国光伏,无疑是互惠互利的理智行为。
美国近年来不断出台针对中国光伏的政策,11年的双反,14年的二次双反,陆续推出的201关税,301关税以及WRO等等。
其实,早在二次双反期间,中国光伏便已经采取了海外投资建厂的解决方法,将目光锁定在了东南亚。
首先,东南亚有很多发展中国家,人力成本是一个较大的竞争优势。
其次,东南亚国家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寻求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转型。
以越南为例,作为传统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处于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阶段。政府为发展经济,选择以工业为经济基础的发展道路,出台了优厚的招商政策。
越南工贸部《2021-2030年工业贸易结构调整提案》起草报告显示,越南计划至2030年将工业占GDP比重提升至40%以上。
当地政府招商的目的,当然在于将光伏作为重点发展方向,意图打造属于自己的光伏产业。相应地,本土的需求也是一块大蛋糕,根据IHSMarkit预测,到2025年东南亚将新增27GW光伏装机。
此外,东南亚地理位置与中国接壤,东盟长久以来与中国存在着合作关系,同属RCEP成员国。最为关键的是,可以规避以上提及的绝大部分关税和贸易壁垒。
因此,各大组件厂开始了东南亚光伏的投资布局。
2015年5月,天合光能在泰国的工厂正式奠基开工。据董秘最新回复,天合光能在东南亚越南泰国合计建设6GW电池片及组件产能,目前已经全部投入生产。
晶科能源作为我国光伏海外垂直化一体度最高的企业,领衔东南亚的产能布局。据董秘最新回复,公司现阶段在马来西亚的电池年化产能约为6.3GW,组件年化产能约为7.1GW,公司在越南已投建硅片制造工厂,目前在试运行阶段,满产后预计年化产能约7GW。
晶澳科技、隆基股份业已在东南亚布局相应产能,打造的东南亚的光伏产业链条日趋完善,逐步成为全球光伏重要的生产地,而东南亚恰恰是美国进口光伏的大本营。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的数据,美国的太阳能光伏组件的出货量在2020年达到了21.80吉瓦,比2019年增加5.40吉瓦。
2020年,美国太阳能光伏组件出货量的89%来自进口。2020年光伏组件进口总量为19.30吉瓦,比2019年进口的15.30吉瓦增加了26%。越南是美国的主要进口国,其次是马来西亚、韩国和泰国。据悉,2020年进口光伏组件中,约四分之三来自东南亚。
如此看来,美国进口的光伏产品有大部分仍旧是源于中国企业制造。光伏产业就这样拱手让人?这显然不太可能。
东南亚光伏组件被“松绑”
早在今年2月,美国太阳能设备制造商Auxin Solar(下称“奥克辛公司”)向美国商务部指控,中国太阳能组件制造商通过将生产转移到东南亚国家来规避美国对中国制造太阳能产品的现有惩罚性关税,涉及隆基绿能、晶科能源、阿特斯太阳能、天合光能等。
随后,美国商务部于3月份展开对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和泰国的太阳能产品发起反规避关税的调查,一旦调查落地,可能导致250%的追溯性关税。
然而,由于美国80%光伏组件从上述四个东南亚国家进口,该请愿引发了美国太阳能产业协会(SEIA)的反对。
据SEIA调查,中国厂商向美国组件发货有四分之三出现延迟或取消,美国市场组件供应大幅下降,且面临装机量下滑、组件价格上涨等压力。
《华尔街日报》甚至在一篇报道中,将发出请愿的奥克辛公司称为“最讨人厌的光伏公司”。
在多重压力之下,6月6日,美国白宫正式宣布,将采取行政措施,推动美国太阳能电池板等的生产。相关举措包括,将对进口自东南亚四国的太阳能电池相关产品给予2年的关税豁免。并提出美国现在有望在2024 年之前将其太阳能制造能力提高两倍。
“去年美国光伏7成来自进口,在光伏装机需求持续上升,以及美国2035年前电网全面脱碳的新能源发展目标之下,没办法摆脱对中国光伏的依赖,再加上美国近期通胀压力明显加大,为缓解企业和消费者价格压力,这个时候取消东南亚光伏高额关税是应急之需。”汽车分析师林示对财经网说道。
中信证券认为,由于目前美国光伏制造能力捉襟见肘,本土产能不足8GW,2021年逾7成光伏产品来自进口,在光伏装机需求持续放量,以及拜登政府2035年前电网全面脱碳的新能源发展目标之下,无法摆脱对中国光伏供应链的依赖。
中银国际证券则在研报中指出,前述关税豁免的新措施或将快速解除供应紧缺对当地光伏需求的压制,东南亚对美国光伏组件出口有望迎来反弹,美国全年新增光伏装机预期或恢复到30GW 以上,进一步带动全球光伏装机需求超预期。
贸易博弈持续
美国对华出口光伏产品实行反倾销和反补贴(即“双反”)调查最早起于2012年,迄今已有十年。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新关税政策虽有希望取消,但对美出口光伏产品壁垒仍然存在。
一位业内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不征收新关税,并没有废除原来的贸易壁垒。特别是去年6月对中国大陆及东南亚产品执行“海关禁令(WRO)”,以及6月份将要宣布以立法手段,是比WRO更麻烦的限制。
因此,相关禁令也在增加对美国出口难度。隆基股份今年表示,WRO在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对公司造成非常大的挑战。主要是因为处理时间非常长,两个季度滞港费和仓储费就有3亿多人民币,今年一季度,公司发往美国的货物只有200MW,大部分货物都被美方质押在了港口,等待进行WRO审核。此外,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也出现对美国组件出口被质押情况。
不再征收新关税,被认为是双方贸易壁垒的一次松绑,而对华进出口政策反复横跳背后,是美国光伏本土振兴和高度依赖进口的矛盾。上述分析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美国封堵中国产光伏组件造成光伏电站投资成本上升高,在本土光伏制造业无法替代中国产品的情况下,影响了可再生能源计划的推动。
对于相关禁令,官方表示该决定严重损害美光伏发电项目建设进程,对美太阳能市场造成重大打击,直接影响美光伏行业近90%的就业,同时还会破坏美各界应对气候变化所作的努力。
大国制造
制造业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是国家经济的基础,是民众建立自信的源泉。
中国制造业已经连续12年位居世界第一,从劳动密集型逐步转向技术密集型。以光伏、锂电、风电、汽车、高铁、、家电等为代表的产业,将中国制造的美名传播海内外。
未来,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制衡仍会继续,中国企业也将砥砺前行,突破更多产业的技术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