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开始,光伏行业进入“拥硅为王” 的局面。作为供给最为紧张的环节,硅料牢牢遏住了光伏行业的咽喉。
去年和今年上半年很多分析人士都判断,硅料价格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下降。但令整个光伏行业始料未及的是,自2022年初至今,硅料价格从未跟随产能释放出现价格回落,反而是继续一路飙升,涨到让人咋舌的价位。
根据8月24日硅业分会发布的最新成交价,国内单晶复投料价格区间在300-312元/kg,成交均价为306元/kg,相比年初不足100元/kg涨幅超过两倍。这已经年内硅料第28次涨价,且至今没有任何回调迹象。
高企的硅料价格不仅挤压了电池片、组件等其他环节的利润率,也传导到终端影响到了下游装机需求,再一次“烫伤了光伏行业”。
然而,这次硅料价格达到的历史性高点的影响,将远不止于此。
硅料价格持续高企的大背景下,近两年越来越多的下游组件厂商为了追求利润和供应链稳定,开始转向一体化战略,向上游硅料环节延伸。
目前光伏产业链条的主要构成,包括了硅料、硅片、太阳能电池、光伏组件、应用系统(主要是光伏电站)5个产业链环节,选择一体化战略的企业往往在现有业务基础上,向上游或下游发展,希望将产业链环节全部占领。
当所有玩家都开始将手伸到其他玩家碗里,试图通吃一切,整个光伏的内卷程度再上层楼。而硅料环节最重要的生产企业通威股份同样也在谋求一体化,依托于庞大的硅料产能,这个一体化玩家看起来甚至要比其他对手更加可怕。
“拥硅为王”,仍在继续
硅料在2022年再次烫伤了光伏行业。
年初以来,光伏赛道保持了高度的景气。从已发布的数据来看,今年无疑是一个光伏大年。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 1-6月光伏累计新增装机30.88GW,同比增长137.4%。据此,光伏行业协会预测,2022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预计为85-100GW,同比增长将达到60%-89%,较此前预测调高10GW。
国际市场方面,根据光伏行业协会数据,上半年我国光伏组件出口量达到78.6GW,同比增长74.3%。这意味着来自海外的需求也同样不差。
经济增长整体承压的大背景下,光伏赛道的高增速实属难得,也因此收获了资本市场的高度青睐。光伏ETF(515790)自今年4月A股行情低点后持续反弹,净值从1.04涨至1.876,最高涨幅超过80%。
但从已公布的半年报业绩来看,并非所有玩家都能够充分享受光伏行业的高度景气——飙涨的硅料挤压了硅片、电池片、组件环节的利润,其他玩家们似乎都在被动“为上游打工”。在这场光伏盛宴中,上游吃肉,下游喝汤。
公开财报显示,硅料龙头通威股份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03.4亿元,同比增长127.2%;实现利润总额168亿元,同比增长350%;大全能源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262.16%,归属净利润则同比增长了340.81%。
作为对比,以隆基绿能、晶科能源为代表的一体化光伏企业,虽然同样实现了可观的增长,但其净利润增速明显低于营收增速。如隆基绿能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了43.64%,归属净利润“仅”同比增长了29.79%。
硅料企业和其他环节企业的盈利水平也有着显著差异。上半年硅料企业如大全能源的毛利率超过70%,赚钱能力堪比茅台,完全不像是制造业企业的盈利水平;而隆基、晶科、中环等其他环节玩家的毛利率则不到20%。
可以说,作为产业链中话语权最高的瓶颈环节,硅料在2022年再次烫伤了光伏行业。
随着硅料价格不断飙升,国内不少二三线光伏组件企业已经降低了开工率。下游电站方面,价格敏感度比较高的集中式电站需求也明显受到抑制。
此外,高硅料价格还可能造成未来组件厂商库存跌价的损失。市场机构PVInfolink在8月25日发表的周评中表示,“在目前高昂的成本下,不论是组件还是终端对于价格的坚持都不愿退步,由此造成的组件库存积累也将对组件厂家造成损害。”
大势所趋
从理论上讲,一体化战略是企业发展战略的一种,主要包括垂直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在成熟期行业较为多见,目前光伏行业主要以垂直一体化为主。垂直一体化基于产业链可分为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基于实现路径可分为通过并购或新建实现的完全一体化,以及通过股权或者契约形成的股权式一体化或者契约式一体化。
通过垂直一体化,企业可实现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供应链安全以及掌控终端市场的目的。具体而言,前向一体化有利于企业控制和掌握市场,增强对客户需求变化的敏感性,提升企业产品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像隆基绿能即是前向一体化的典型代表;后向一体化能够帮助企业控制关键原材料的成本、质量以及供给可靠性,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像布局多晶硅甚至工业硅领域的上机数控和东方日升,即是采取的后向一体化。
企业实现一体化战略的途径,主要包括并购、新建以及战略联盟。其中,并购与新建可以统称为垂直一体化(企业具有控制权),而战略联盟(企业没有控制权)则可分为股权式一体化和契约式一体化。像2014年隆基绿能收购乐叶光伏,即是以并购的方式实现垂直一体化;而TCL中环参股MAXN则是以战略联盟的方式实现股权式一体化。
除了一体化战略以外,企业发展战略还包括专业化战略和多元化战略。相对而言,专业化战略将企业资源聚焦于某一细分领域,有利于打造企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同时对于企业的资本实力要求相对较低,营运效率也更高。多元化战略则能够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借助业务生命周期矩阵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不过,相比较而言,实行专业化战略的企业如果处于周期性特征显著和产品同质化特征较强的行业内,通常议价能力较弱,经营业绩会受到较大影响。例如在硅料价格暴涨的2021年,光伏电池片和组件环节的专业化厂商,经营业绩纷纷出现亏损。而多元化战略和一体化战略则能够有效弥补专业化战略的缺陷,像实行多元化战略的通威股份,硅料业务与电池片业务形成有效互补;实行一体化战略的组件CR4,经营业绩保持相对稳定。
虽然多元化战略同样可以规避行业的周期性影响,但由于组件环节的CR5均实行一体化战略,且市场集中度愈发提升,对于产业链上游企业而言,一旦市场进入产能过剩阶段,由于其不掌握销售终端,议价能力将被显著削弱。CPIA数据显示,2021年组件CR5市占率已由2019年的43%提升至63%,这意味着第三方市场的相对规模愈发萎缩(绝对规模依然增长)。
对于光伏行业而言,由于存在显著的周期性特征,叠加产业链各个环节产能弹性差异显著,极易出现供需失衡,因此严重威胁到企业的经营业绩以及供应链安全,实施专业化战略的经营风险大幅提升。
同时,由于长期以来“降本增效”始终是光伏行业的发展逻辑,因此成本是决定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相对而言,一体化战略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根据安信证券的测算,硅片+电池片+组件一体化的单瓦毛利相较于电池片+组件一体化和组件专业化分别高出43%和118%。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组件环节CR5市占率的愈发提升,第三方市场的相对规模被不断挤压。而且,光伏行业不存在显著的技术壁垒,产品同质化特征显著,随着众多新进入者多采取专业化战略,因此第三方市场的竞争强度愈发提升,严重削弱了专业化厂商的议价能力。
对于像通威股份这样综合实力极强的产业链上游企业而言,实行一体化战略也是为形势所迫。可以想见,如果组件环节市场集中度愈发提升,叠加硅料、电池片环节竞争的加剧,其议价能力以及盈利能力将被显著削弱。因此,光伏企业逐步转型一体化,实则大势所趋。
过度竞争,隐忧出现
虽然一路飙涨的硅料,对行业短期内的景气度、其他环节的利润都有明显的负面影响,但资本市场最大的担忧并不在于产业链失衡,而在于整个行业全方位的过度竞争和产能过剩。
8月19日,通威股份拟中标华润电力3GW光伏项目光伏组件设备集采的消息引起了光伏行业的“巨震”。天合光能当日盘中最大跌幅超16%,隆基绿能最大跌幅超8%,晶澳科技的股价更是触及跌停。而通威的股价则逆势上涨了4.88%。
究其原因,通威中标项目的消息,已经被市场视为其正式进军组件板块的标志。且凭借硅料优势,通威的报价要比亿晶光电和隆基股份报价低0.05元/w,也被认为是即将掀起组件价格战的信号。
近两年,硅料四大巨头受益于硅料价格飙涨,赚得盆满钵满。一旦切入下游组件环节,硅料的利润完全可以弥补组件的亏损,甚至可以不计成本地抢占市场份额。这无疑将会对组件玩家的利润、甚至是组件行业的格局造成巨大冲击,因此组件龙头的股价集体被“吓趴”了。
通威自进军光伏领域后主要涉猎硅料和电池片领域,尤其去年和今年两年,通威基本上可以说通过硅料业务赚的盆满钵满,吃尽行业利润;电池片领域目前也已经做到龙头,且在TOPCon、HJT和钙钛矿等领域均有布局。前几天半年报出来,“再扩40w吨硅料产能,通威吃定TOPCon新进玩家丨见智研究”通威的优异业绩也是在意料之中,但实际上目前通威只有硅料和电池片两块业务。
此前通威一直对外宣称主打专业化的路线,其本意并不想一体化,但此次进军组件开始一体化,足以证明光伏行业竞争激烈,龙头企业不得不去抢夺行业内的最后一分钱。
从另一位光伏龙头隆基的发展路径也可以看出行业龙头公司的战略选择。隆基一开始也是做单晶硅片起价,后来进军组件,后又布局电池,一体化后的隆基降本能力大幅增强,市场份额和地位逐步提升。而通威依赖其硅料优势,顺利进入电池后,现在又选择一体化到组件环节,这将进一步增强其在组件端成本的抗压能力,同时未来可以通过成本优势抢占更大市场份额。
长期来看,市场规律决定了硅料价格不可能一直维持高位,回落到合理区间是必然的趋势,硅片、电池片、组件环节的利润也能够得到修复。相比之下,过度竞争和产能过剩才是行业长期的不可承受之重,在光伏行业发展史上,有多家光伏巨头都因此而倒下。
据通威相关人士接受媒体采访透露,其考虑在组件业务上做进一步论证规划。虽然其并未明确宣布进军组件领域,但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通威布局一体化、进军组件环节已经是板上钉钉。
布局组件的核心原因在于,一旦硅料供需格局扭转,通威很有可能要重新过上“苦日子”。趁当下利润爆发,切入下游组件环节,通威就可以减缓未来硅料价格下跌造成的业绩下滑(或亏损),持续获得利润。作为国内最大的硅料厂商,通威股份虽然当下赚得盆满钵满,春风得意,但前几年也曾经遭遇过持续亏损,刘汉元深知硅料行业景气过后的惨状。
且目前硅料价格还没有回调的迹象,近期的四川地区“有序用电”政策也对硅料产量造成影响,这意味着硅料价格短期内仍将保持坚挺,并为通威的组件业务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
有消息称,通威股份预计2023年年底或有50GW的组件产能规划落地。作为对比,2021年隆基的组件出货量仅为38GW。一旦产能落地,凭借自身成本优势,通威大概率将会重新改变组件环节的竞争格局。
终局初现,通吃时代
走专业化方向的玩家反而成了少数。
一直以来,光伏行业对于一体化还是专业化发展更优有着不小的争议,但随着光伏玩家们纷纷布局一体化,走专业化方向的玩家反而成了少数。
相比专业化发展玩家,垂直一体化玩家对于产业链上各环节的掌控力更强、供应链条更顺畅,也有着更强的成本控制能力和规模化优势,一旦行业发生恶性价格战,其生存空间也会更大。
尤其近两年硅料价格高企的背景下,依赖现货市场的厂商相对更为被动,与一体化厂商的利润表现呈现明显的分化。一体化的优势越发突出,已经成为趋势。
目前布局一体化的厂商,既有隆基、晶科、晶澳、天合、阿特斯、东方日升、正泰新能源等传统组件企业,也有宝丰集团、江苏阳光、润阳股份、中来股份、东方希望、合盛硅业等新玩家。不做一体化的通威显得越发被动,因此其转向一体化布局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并不意外。
双碳战略下,光伏正迎来高度景气的周期,但与此同时,无数的资本、新玩家、跨界者涌入,产能过剩的担忧一直存在,未来的洗牌也难以避免。有更强成本控制能力的一体化玩家,更有希望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但与此同时,从长期来看,光伏一体化也对于行业却有着较强的负面效应。
当所有玩家都具备了更强的成本控制能力,意味着竞争会更加激烈。行业的盈利空间最终会被不断压缩。换句话说,光伏行业将在成本线上进行拼杀。
有券商分析指出,在当前光伏行业的背景下,深度垂直一体化能让企业生存下来的概率更大,而绝非**得更快。但同时垂直一体化的推进,将让产业链各环节盈利水平都回归到较为平庸的水平。
从这个角度看,深度的垂直一体化战略是一种价值毁灭的战略和行为。然而,身处深度博弈中的玩家们对此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