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欢迎来到环保设备网
二维码 |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 科技资讯 > 物联网 > 新闻正文

回顾智能手机发展10年,凛冬或已无可避免,但希望仍存

  日期:2022-09-01 15:56:48  浏览量:100   移动端
导读:在很多人眼中,近十年智能手机是整个市面上最炙手可热的行业。苹果、三星等厂商在全球市场上风生水起,小米、魅族等互联网厂商如

在很多人眼中,近十年智能是整个市面上最炙手可热的行业。苹果、三星等厂商在全球市场上风生水起,小米、魅族等互联网厂商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华为、OPPO、vivo等厂商也在不断深耕产品布局。在当时,互联网智能几乎是每一个人都能津津乐道的话题。



然而事实上,在这看似一帆风顺的时间里,智能市场其实先后经历了三个截然不同的发展阶段:



• 飞跃(2011-2016年):从市场调查机构Canalys提供的数据来看,2011年无疑是国内智能市场飞跃的一年,那一年的国内出货量增长达到了惊人的150%,并在接下来五年时间内持续保持着高速增长,在2016年达到了巅峰的5.6亿台。



而2011年,也是小米等互联网厂商诞生、OPPO等传统厂商转型智能的元年。在接下来数年时间里,国内市场经历了小辣椒、大黄蜂等互联网厂商的兴衰,经历了HTC、三星的意外出局,逐渐形成了华米OV四足鼎立的市场格局。



• 低谷(2017-2020年):进入2017年,行业热度开始逐渐冷却,国内市场出货量第一次出现下滑。在配置内卷、技术高度集中的情况下,早些年如雨后春笋般诞生的中小型厂商出现无以为继的情况,整个市场的出货量都在往头部厂商集中,行业格局趋于稳定化。



• 回暖(2020-2021年):自2020年第三季度开始,在“5G普及”口号的带领下,智能市场进入了一阵回暖期。各家厂商都在密集发布5G新品,希望能在5G需求期内尽可能地抢占市场份额。然而在这看似回暖的情况下,迟迟没有出现的5G杀手级应用,却为后面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在经历了两年时间的“小”回暖后,国内市场再度陷入了严重的“冰河期”。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消息,2022年1-6月份,国内市场出货量累计1.36亿部,同比下降21.7%,其中5G出货量1.09亿部,同比下降14.5%,占同期出货量的80.2%。机型方面,国产上市的新机型为192款,同比下降1.0%。



或许在此之前,很多人都会觉得智能市场的“凛冬”来得太过突然,但回顾这十年来、前后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你就会发现,智能市场其实早已经遇见瓶颈,若不是5G技术的及时普及给整个市场打了一针强心剂,如今市场的低迷情况很可能在两三年前便已经发生了。




不论如何,如今2022年已经过去大半,“行业凛冬”也已经成为既定现实,考虑到市场趋势并不受厂商支配,在寻求突破中度过至暗时刻将是厂商们难以避免的境况。



2022年第一季度开局震荡



一季度市场可以用“开局震荡”来形容。



2021年市场让很多人都看到了行业全面复苏的希望。虽然四季度全球智能3.63亿部的出货量,仅同比微增1%。但全年却实现了13.5亿部智能出货量,实现了同比约7%的增幅。并且从出货量上看,2021年智能行业已经恢复到了疫情之前,也就是2019年全年13.7亿部的水平。



单从中国市场的表现来看,2021年的市场也处在一个逐步“恢复元气”的阶段。根据中国信通院的数据显示,全年国内市场总体出货量累计 3.51 亿部,同比增长了13.9%。



但今年一季度的数据无疑给刚刚有点起色的市场浇了一盆凉水。Canalys 的数据显示,2022 年一季度全球智能出货量为 3.112 亿台,同比下降了 11%。针对一季度中国智能市场的表现,全球四家主要的权威调研机构IDC、Counterpoint、CINNO Research和Canalys均得出了出货量有14%-18%左右的同比下滑的结论。



来自工信部旗下的中国信通院的数据则更为震撼——2022年1至3月国内市场总体出货量累计6934.6万部,同比下降29.2%。尤其是在3月份,国内智能出货量仅为2102.8万部,同比下降40.4%。1-2月的表现也不容乐观,该周期内中国智能出货量为4691.5万部,同比下降23.0%。



结论非常清晰:仅在一季度,国内市场的出货量就下滑了近三成。这样的跌幅甚至已经相当接近疫情爆发初期的2020年一季度的表现。当时受首轮全国范围疫情影响,季度总体出货量为4895.3万部,同比下降了36.4%。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21年一季度国内市场的亮眼表现:2021年一季度国内的出货 9797.3 万部,同比增长 100.1%。



对一季度的统计数据进行拆解分析,可以看到两个很明显的信息:



首先就是国产头部品牌在出货量跌幅上明显超过了苹果、三星这样的国际品牌。在全球市场,中国品牌的“三驾马车”——小米、OPPO、vivo一季度在出货量上均下滑超过了20%,其中vivo甚至达到了30%。同为全球TOP5的另外两家国际巨头中,苹果凭借8%的稳健增长,坐稳全球第二的位置。三星依然是全球市场的龙头老大,一季度表现为4%左右的微跌。



在本土市场,“三驾马车”的跌幅更是超过了全球市场。下跌最明显的还是vivo,超过了44%。OPPO 虽然坐稳国内一季度出货的亚军,但依然创下了34%的跌幅,小米以22%的跌幅排在中国市场第五。相比之下,作为“外来和尚”的苹果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亮眼,创下了17%的增幅。



作为中国品牌中的唯一“黑马”,荣耀在经历了渠道和市场的全面恢复之后,一季度凭借同比205%的增幅,拿下了国内市场出货冠军的宝座,展现出了强劲的增长态势。不过荣耀强劲的增幅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2021年的出货基数偏低。当前其产品主要面向的还是国内市场,虽然在一季度有超过了1500万台的出货量,但和其余三家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的整体出货上依然有较大差距。



还可以看到的是,一季度国产在新机数量上也出现了明显的收缩。信通院数据显示,一季度国内上市新机型累计103款,同比下降15.6%(其中5G57款,同比下降10.9%,占同期上市新机型数量的55.3%)。




另一方面,早在去年年底就有消息指出国内主要的品牌正在对库存元器件的订单进行有计划削减。尽管各家都对市场上流传的“**单”传闻讳莫如深,但综合上下游产业链的消息来看,国产品牌在一季度下调了整体订单的说法应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天风证券郭明錤在此前表示,中国主要安卓品牌今年已削减约1.7亿部订单,占原2022年出货计划的20%。联发科也有消息表示,已将全年的智能芯片出货量预期小幅下修到5.7~6亿组,其中天玑9000芯片出货量可能从原估计的1000万,大幅缩减到仅500-600万。



用户需求下降,产业链陷**单潮



通过一系列相关行业数据可以看到,不仅仅是国内市场,近年来全球智能市场几乎无一例外地陷入销量萎靡的尴尬境遇。



据国外专业市场调研机构Strategy Analytics日前公开的调研数据显示,在2022年Q1季度,全球智能市场总体出货量较去年同期大幅下滑11%,仅为3.14亿台。而在各地区市场中,除北美洲市场以外,所有地区市场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趋势。其中,中国大陆市场下降幅度居于前列。据中国信通院官方信息显示,在今年一至四月,国内市场智能总体出货量仅为8742.5万台,同比下降30.3%。在这之中,5G智能出货量达到6846.9万台,同比下降25%。



老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在如此这般行业大环境下,厂商针对上游供应商**单的消息频频曝出。据报道,包括小米、vivo、OPPO等在内的国内头部智能厂商此前均向上游供应链企业发出通知,后续几个季度的元器件订单较此前预期或将缩减20%以上。



伴随着5G技术日渐成熟,5G智能的大规模普及,近年来5G相关芯片已成为智能的关键零部件之一,然而即便如此,主流芯片供应商同样受到不小的冲击。



据悉,目前中国中国中国中国台湾省半导体芯片研发制造商MTK已将今年第四季度的中端级和入门级芯片订单向下调整了35%左右。而高通公司则**掉了旗下骁龙8系列高端旗舰级移动平台在今年下半年的订单量,调整幅度在10%至15%之间。



对此,国际市场调研机构CINNO Research认为,若上述半导体芯片厂商或主动或被动的**单行为得以实施,那么将意味着,至少在明年Q1季度之前,全球智能市场的出货和销售情况都不会得到实质性的改善。



与此同时,其它零部件的行业形势同样不容乐观。据悉,除上述SoC芯片外,Android普遍所采用的镜头模组出货量在今年Q3季度也将呈下滑态势,机构预测其或将较去年同期下降20%到30%。



数据显示,今年Q1全球智能屏幕显示面板出货量仅为4.36亿片,同比下降12%,环比下降更是达到14%。受全球智能市场需求趋缓影响,目前除柔性OLED屏幕面板之外,其它类型的屏幕面板出货量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



说了这么多,那么究其原因,是什么导致智能在全球范围内的销量一蹶不振?不难看出,这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不仅包括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导致供应链波动、物流运输效率下降、线下实体消费遇阻等,更包括由于对未来全球经济预期下调导致的持币观望等。



此外,由于前些年国内智能行业的“野蛮生长”,现下已进入到了存量时代,用户换机周期普遍延长,终端产品又普遍遭遇同质化怪圈,更加剧了国内智能市场的下行压力。



行业未来:



扎根自研芯,大打差异化



当然,在这动荡的市场环境中,我们依然能够窥得一些技术亮点,藉此展望整个行业的未来。



自研芯片成核心竞争力



要论2022年值得关注的技术亮点,那么自研芯片绝对是不能绕过的一环。



根据不完全统计,在这八个月期间,共有四枚全新自研芯片在市面上亮相,分别是小米12系列采用的澎湃P1充电管理芯片、小米12S Ultra采用的澎湃G1电源管理芯片、vivo X80系列采用的V1+自研ISP芯片,以及OPPO Find X5系列以及Reno8 Pro系列采用的马里亚纳X自研ISP芯片。



从结果来看,自研芯片确实能够带来一定程度的竞争力。搭载了独立影像芯片V1+和微云台的X80系列,在上市后第二个月就成为了3500-5000价位段最走量的机型;搭载了独立影像芯片马里亚纳X的OPPO Reno8 Pro+销量也创下Reno系列Pro+版本历史新高,成为当之无愧的爆款产品。



自研“芯片”,正在成为厂商们角逐市场的一把关键钥匙。



在华为陷入泥潭后,目前国内头部厂商的造芯方向主要放在三大领域:影像、电源管理,以及与芯片企业的深入联合研发。这样的选择,一是可以将影像、续航等用户看重的核心体验作为差异化创新的突破口,二是这类自研芯片的投入资金相对较少,试错的空间会比较大。



当然,低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着低收益。很多用户都有这样的感触,今年聊自研芯的厂商特别多,但是实际上手之后体验似乎没有什么变化,和厂商们宣传的“极致影像”可谓天上地下。从用户的反应来看,相较于功能性的自研芯,大部分消费者还是更加关注自研SoC芯片。



国产厂商想要真正取得突破,目标应该放在自研SoC芯片上。问题在于,芯片行业是一个典型的“长周期、重投入、慢回报”的苦差事,再加上目前国内芯片产业和国外芯片产业之间存在的差距,投入SoC研发很可能需要5~1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得到回报。但从长远来看,尝试研发自研芯片,确实能打破圈趋于同质化的现状。




差异化战略收效尚可



除了自研芯片以外,今年市场最值得关注的另外一大技术亮点,那自然就是折叠屏了。



在短短八个月时间内,全球上线了七款折叠屏产品。除了年初发布的荣耀Magic V、vivo X Fold以及华为Mate Xs2,今年8月份,小米发布了MIX Fold 2,带来了一次脱胎换骨式的更新;三星推出Z Fold 4和Z Filp 4两款新品,进一步打磨屏下摄像头体验;摩托罗拉的razr 2022,更是将折叠屏带到了5000元价格段。



在这里面,既有荣耀、vivo这样刚刚踏入折叠屏市场的厂商,也有华为、三星、摩托罗拉这样早早入场的老手,再加上OPPO、小米这种稍早入局的厂商,至此,国内的主流大厂都已经入局折叠屏领域。



国产铰链、柔性屏等相关技术的成熟,是大厂纷纷杀入折叠屏“新赛道”的一大原因。早期存在的屏幕折痕、屏幕素质以及铰链问题,在新产品上基本都有所改善,而不断下降的生产成本,也让折叠屏的售价开始出现明显的降低,让折叠屏在普通消费者面前不再那么的遥不可及。



体验提升,价格下调,这对于折叠屏的销量产生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根据数据统计机构CINNO Research的报告,2022 年上半年国内折叠屏的累计销量达到了130万部,超过了2021年全年16万部的成绩,涨势迅猛。



在市场整体下滑的情况下,折叠屏市场能够取得逆势增长实属不易。但是考虑到今年主流厂商全部入局的情况,这样的高速增长其实是可以预见的,而且在增长基数较低的情况下,即便是高速增长后的销量占总体市场的比例依旧很小。总的来说,这段时间的折叠屏市场只能算是“不温不火”,前途可期。



对于各家厂家而言,想要在这样一个萎靡的时间段实现“破局”,就必须拿出“人无我有”的卖点才行。无论何时,实质性的产品革新对市场的刺激效果都是立竿见影的,但想要产生撼动机圈的创新,是需要时间和精力去沉淀的,“折叠屏”能否成为“全面屏”之后的下一个风口,我们还不得而知。



总结:



凛冬将至,但希望仍存



正如上文所述,在产品配置内卷、核心性能溢出、消费**下降的影响下,国内市场逐渐饱和,整个行业进入发展瓶颈期。如何打破这个**气沉沉的局面,成为了无数国产厂商思考的核心问题。



在过去两年时间里,厂商们选择的主流突破方式是“冲击高端”。然而,一个残酷的现实却是:人人都在冲击高端,却没有带来足够多的出货量和份额、利润的转化,根据Counterpoint的统计,国产的出货主力依然是250美元-399美元(约1697元-2709元)的中高价位段,占整体销量的25.5%。



按照微博博主@数码闲聊站的说法,如今国产集体冲高基本算是告一段落。各家厂商都在衡量自家旗舰产品的可行性,要么直接**掉,要么就不走量,准备把精力重新投入到中端市场里。在苹果不断探索“下行”的威胁下,未来的中高端市场竞争将会变得愈发激烈。



对于接下来的市场行情,部分国产厂商还是比较乐观的。小米总裁王翔在记者会上就表示,因为中国疫情渐趋稳定、加上下半年促销活动更多,预计下半年出货量表现会较上半年好转。



但是华为任总对此有不同的意见,在近日第一财经的独家报道中,任正非提到,全球经济将面临着衰退、消费能力下降的情况,华为应改变思路和经营方针,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保证渡过未来三年的危机。“当务之急,是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纲领。”



在我看来,未来国产的生存状况确实难言乐观。在过去多年时间里,换机周期18个月是业内共识,但是根据Counterpoint调查显示,现在国内消费者的换机周期已经被拉长到30个月左右,在行业整体存量竞争下,还要面临苹果新品的竞争,国产市场算是到了近年来形势最严峻的时候。



在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兴衰沉浮后,或许行业的黄金时代真的要结束了?这可能是现在很多业内人士心中的疑问。但我并不这么认为,市场的发展速度实在是太快了,快到十年就走完了PC市场三十年的发展,如今的它只是重新回到了一个相对盘整的局面,在折叠屏、VR/AR等技术发展后,整个市场依然会有重新向上的机会。


本文链接:http://www.fyepb.cn/news/wulianwang/223378.html 免责声明:此条信息由编辑或作者发布在环保设备网站,内容中涉及的所有法律责任由此商家承担,请自行识别内容真实性!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今日新闻